首頁 > 答疑解惑 > 實驗室常見問題
發布時間:2024-01-22 瀏覽量:153 下載
20世紀40年代,澳大利亞由于缺乏一致的檢測標準和手段,無法為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英軍提供軍火,為此著手組建全國統一的檢測體系。1947年,澳大利亞首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檢測實驗室認可體系——國家檢測權威機構協會(NATA)。
在澳大利亞建立了檢測實驗室認可制度和英國建立了校準實驗室認可制度以后,實驗室認可制度逐漸為各國所接受,發達國家隨之陸續建立了實驗室認可機構,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上世紀90年代加入了這一行列。
雖然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一些部門已將實驗室認可的要求和思路引入到計量認證和審查認可(驗收)工作中,但直到1994年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CNACL)成立并于1999年加入亞太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APLAC),才正式標志著我國實驗室認可工作按照國際規則運作并納入國際實驗室認可活動中,實現了與國際的接軌。
與此同時,在1996年我國原商檢局也成立了中國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實驗室認可委員會(CCIBLAC)并隨后也加入了APLAC,兩個機構成為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ILAC)的創始成員。在1999年,CNACL通過了亞太地區的專家同行評審,同年12月與APLAC的主要成員中的12個認可機構簽署了互認協議(APLAC-MRA)。2000年11月,又與歐洲認可合作組織(EA)和南非、巴西的實驗室認可機構簽署了與ILAC的互認協議。2001年CCIBLAC也簽署了APLAC互認協議。
CNAL認可標志
這些國際相互承認協議的簽署,不僅標志著我國實驗室認可水平保持了與國際水平的同步,也表明我國實驗室認可工作在國際上影響的不斷加強,其實際意義在于:
(1) 我國認可的實驗室及其出具的檢測/校準數據開始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從而有利于增強WTO成員國對我國認可實驗室的信任,有利于促進國際貿易和經濟合作。
(2) 多種形式的檢查考核活動將逐漸被統一的實驗室認可所替代,這有利于統一管理實驗室認可工作,規范我國的實驗室認可體系,減少重復評審、重復考核造成的人、財、物資源的浪費,從而減輕實驗室的負擔。
(3) 加強了與亞太地區其它國家實驗室認可機構的交流與溝通,有利于廣泛吸收國際實驗室認可工作的先進經驗和技術,使我國的實驗室認可工作達到先進水平,促進實驗室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時,提升我國實驗室出具檢測/校準證書或報告的可信度和“含金量”。
為了有利于國際互認,大多數國家都在努力建立集中、統一的國家實驗室認可制度。2002年,為強化實驗室認可工作的統一管理和實驗室資質評價制度的協調一致,我國政府合并了原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CNACL)和原中國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實驗室認可委員會(CCIBLAC)兩家國家實驗室認可機構,于7月4日正式成立了新的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CNAL),并于2003年10月通過APLAC同行評審。該認可機構的建立,結束了多頭認可、重復管理的歷史,履行了我國入世的承諾,為認可工作的健康、有序發展奠定了基礎。
2006年3月31日,在原中國認證機構國家認可委員會(英文縮寫為:CNAB)和原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英文縮寫為:CNAL)基礎上整合,正式成立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英文簡稱:CNAS)。
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的宗旨是推進合格評定機構按照相關的標準和規范等要求加強建設,促進合格評定機構以公正的行為、科學的手段、準確的結果有效地為社會提供服務。
實驗室認可歷史演變圖示